文人墨客笔下的金华火腿¹

陈藏器,唐代浙江四明人,医药学家,方剂学家,自幼随父亲学医习药,精于钻研医术,辨识百草。在人京兆府三原县尉期间,有感于前人编撰的《神农本草经》遗佚甚多,遂“博极群书,精核物类,订绳谬误,搜罗幽隐”,编成《本草拾遗》一书十卷,书中写下了:“火脮、产金华者佳”。他是用文字记载金华火腿的第一人。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四川眉山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苏东坡不仅诗词写得好,而且还是个一流的烹饪大师和美食家,尤其对猪肉和火腿的烹饪、储藏有研究。他写过一篇《猪肉颂》,留下一道千古名菜“东坡肉”。又在《格物粗谈·饮馔》一书中最早记载了火腿的烹饪、保藏方法:“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,油尽去。”“藏火腿于谷内,数十年不油,一云谷糠。”东坡先生两度任职杭州,杭州地近金华,想来他应该经常有机会品尝金华火腿。

曹雪芹(1715—1763),名沾,号雪芹,满族,生于江宁(南京),清代著名文学家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作者。《红楼梦》一书中,许多地方都写到了金华火腿,如第十六回“贾元春才选凤藻宫,秦鲸卿夭逝黄泉路”提到王熙凤建议赵嬷嬷吃“火腿炖肘子”,这道菜被金华人称为“金银蹄”,即用金华火腿与新鲜的猪蹄为料,文火慢炖,十分滋补。第八十七回“感深秋抚琴悲往事,坐禅寂走火入邪魔”提到林黛玉大病初愈,其丫鬟紫鹃给她做了碗“火肉白菜汤”以开胃滋补身体。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曹雪芹对金华火腿的烹饪及提鲜、增香、开胃、滋补等作用非常了解,在书中的描写非常到位。所以,曹雪芹不但是一位文学大家,也是一位金华火腿美食大师。


林则徐(1785—1850),福建侯官(今福州)人,是一位著名的禁烟民族英雄。清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(1832—1835),其受命巡抚江苏,驻节苏州,正赶上江淮连年水灾。林则徐上书朝廷减负赈灾,同时积极组织灾民自救,开展民间赈济。当时在苏州开设“慎可火腿行”的义乌佛堂田心村人王恒玺兄弟义无反顾,积极响应,慷慨捐资以赈济灾民,深受林公赏识而成为至交挚友。然而水灾过后,瘟疫流行,恒玺兄弟依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和《救生苦海》中的记载,斩下火腿行中所有的火腿爪,骨研粉,肉熬汤,分送患者服用。不久后病势大减,瘟疫得到控制。林则徐感佩“慎可火腿行"屡次仗义济世的善举,于是挥毫书写"培德堂"金字牌匾,敲锣打鼓,遍游苏州大街小巷送到“慎可火腿行”以示褒奖。如今这块彰显金华火腿行业先辈急公好义义举,上款为“道光乙未岁”、下款为“少穆林则徐”的“培德堂”牌匾依旧高高悬挂在义乌佛堂田心村新厅的梁上。


袁枚(1716—1797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老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是清代著名的诗人、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,也是著名的美食大师。其文章风格自成一家,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纪晓岚齐名,时称"南袁北纪"。袁枚一生著述颇丰,《随园食单》是他在饮食领域的心血之作,于乾隆五十七年(1792)首次出版发行,广受追捧。书中记载了“火腿煨肉”“笋煨火肉”“黄芽菜煨火腿”“蜜火腿”等许多金华火腿菜的配料和烹饪方法,有些至今还在沿用。《随园食单》的出版发行,对于金华火腿菜肴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

END